不能丢失的教育情怀和勇气

文章来源: 作者:毛洪亮 发布时间:2020年12月31日 人气指数:

202012310829121182.Jpeg

这是对于教育人有些逆耳的话题,幸好自己身在其中,所以也就少了份落井下石之嫌疑。让我鼓起勇气谈这个话题,起因是与一位老师午后关于学生文明语言与行为的漫谈,当然对于学校教育也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。以上话题没有特别针对的对象,只是对当下学校教育一些现状的思考和剖析。

在我的认知水平里,学校教育比较显性的有三条主线构成,一条是“健康”线,一条是“德育”线,一条是“学科知识”线。健康线现在家庭都很重视,学校也非常重视,教育行政部门监督考核也严格,各学校的基本条件与水平也差异不大,故暂且略过。今天主要谈的是另外两条线的纠结。

“德育”这条线对于学校来说,我认为是底线,因为它承载了所培养的人最后到底成为怎样人的问题。教育承担了传承文明、呵护文明和发展文明的重大历史使命,而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,一所学校如果在德育方面不作为,那就是对把孩子交给你家庭的不负责任,对社会的不负责任,对历史的不负责任,对未来的不负责任。因此说如果学校在德育方面有重大的缺失,这样的学校最终是要受到历史审判的。教育术语中经常说的一句话是“教书育人”,但凡有点文化的人都不难理解这句话,单从字面分析,其实也是能得其义的,那就是教书只是一种手段,而育人才是最终的目的,“教书”是为“育人”服务的,教育终极的目标是“育人”而非“教书”。这样的要义儒家教育鼻祖孔子早就给予明确的范围定义,他所倡导的“学问”就是指做人处事的修养,而绝非单纯狭隘的知识。在这个学问的范畴里,德育起码占了三分之二,甚至更高。

“学科知识”这条线对于学校来说,我认为是生命线,因为他承载了所培养的人在这个社会以后的出路问题,人总是要吃饭的,吃饭总是需要一些能力的,而知识往往就是目前社会中能力的显性体现(这是当下社会的共同认知,或许1万年后不是这样也是有可能的)。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学科知识质量作为支撑,那么可能就象那只在冬天哀嚎的“寒号鸟”,最终是熬不过冬天的。

也许大家对吃饭的问题看得很重,于是社会、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和选择越来越趋向于“能力”,与之对等的即是学科成绩,而不再把品德培养作为一个主流价值,从一个家庭来说这样的需求也许是无可厚非,也许是无奈,至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是把生存安全列为基础层次的,这也充分说明吃饭的重要性。但要引起警觉的是,许多学校受到这种外因的影响后,迷失了自己的方向,忘却自己的使命,功利的迎合从原来的忐忑不安,慢慢变成了心安理得,到最后成为可随便宣扬的理直气壮。

致敬南开大学的始创校长张伯苓先生,一所民办的大学,居然成为二战时日本欲灭华夏文化而择的重点对象,日本要炸的是南开学子的民族精神,是南开传承文化、文明的信心、决心和能力,而这一些是因为南开学子的品行修养,是这所学校所重视的品德培育,是张伯苓校长执着的教育情怀和坚不可摧的教育勇气。当有饭吃的时候,许多家庭都想给子女找个知书达理的女婿或媳妇,如果在知书或达理方面只能作单独选择的话,十有八九家庭会选择达理,否则,父母会有得不到尊重被逐出家门的风险。

所以如果你是校长、你是教师,就要始终保持对教育的一份虔诚、一份执着、一份情怀和一份勇气,在成绩纷争的岁月里守住道德教化这个教育的初衷,为后人留下达理知书的女婿或媳妇,不亦善哉,不亦乐乎!